【文化典故】。孔德維
誤用典故以外,人們經常犯的錯誤是欠缺中國傳統思想概念的理解。其中一條最為考生誤解的概念,是儒家思想與「忠君」、「愛國」的關係。現代將儒學等同「忠君」、「愛國」的想法係自五四運動以來。
廣義的五四運動又名新文化運動,倡言德先生(Democracy,民主)與賽先生(Science,科學),其時領袖又有著名口號「打倒孔家店」。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學,自是被置於「民主」的對立面。劉晟(筆名「容若」)在《明報月刊》有〈「打倒孔家店」溯源〉一文,其謂:
「打倒孔家店」名稱何來?一九二一年胡適為吳虞的文集《愛智廬文錄》寫序,稱吳為「四川省隻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」,後人據此稱五四前後反孔非儒活動為「打倒孔家店」。(二零零九年五月號,http://www.mingpaomonthly.com/cfm/Archive2.cfm?File=200905/book/01a.txt&Page=1)
孔、孟的學說自然不同於現代歐洲文明產生的民主思想。但是,將儒家思想定義為「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。父要子亡,子不得不亡」,卻是失諸交臂。「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。父要子亡,子不得不亡」並非儒家典籍所出,而是明清時代流行的俗語,可見於通俗小說之中。如《西遊記》中豬八戒教唐僧不要干涉別國內政,別管比丘國國王殘殺小孩時,就說:
豬悟能就對唐僧說過,「師父,你是怎的起哩?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家裡哭!不要煩惱!常言道:『君教臣死,臣不死不忠;父教子亡,子不亡不孝。』」(《西遊記》第七十八回〈比丘憐子遣陰神‧金殿識魔談道德〉)
而《封神演義》則借周文王之口,教兒子和大臣不要反紂時說:
「……天子乃萬國之元首,縱君有過,臣且不敢言,尚敢正君之過。縱父有失,子亦不敢語,況敢正父之失。所以『君叫臣死,不敢不死;父叫子亡,不敢不亡。』」(《封神演義》第二十二回〈西伯侯文王吐子〉)
但事實卻是,儒家經典明文反對人子和人臣為了君、父放棄生命。對父母無理之命,尚有跟從的需要,對無理的君主,亦大可去之:
為人臣之禮:不顯諫。三諫而不聽,則逃之。子之事親也:三諫而不聽,則號泣而隨之。(《禮記‧曲禮下》)
作為臣下對君主不能直斥其非,但是卻要匡正其錯誤。然而,如果三次進諫而不聽,臣下對君主的義務亦可解除。孔子自身所言,亦以為如此:
子曰:「篤信好學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。邦有道,貧且賤焉,恥也;邦無道,富且貴焉,恥也。」(《論語‧泰伯第八》)
孔子認為,智識分子無進入「危邦」、「亂邦」服務的責任。雖然儒家教人「成仁取義」,「仁」和「義」比生命有更高的價值,但放棄生命卻不是在所有情況之下適用的。明末儒士被清大儒顏元指斥:「衣冠文士羞于武夫齒,秀才挾弓矢出,鄉人皆驚,甚至子弟騎射武裝,父兄便以不才目之……無事袖手談心性,臨危一死報君王,即為上品矣……千餘年來,率天下人人故紙中,耗盡身心氣力,作弱人、病人、無用人……長此不返,四海潰弱,何有已時乎?」(《朱子語類評語‧存學編》)胡亂為君王放棄生命,並非儒家所推崇之做法。
註:本專頁刊載的網誌,版權俱屬原作者,不得剪貼分享。敬請自重,違者必究。
嘉賓專文的內容、意見、題旨,純屬嘉賓觀點意見,非代表曠野帳棚立場。
歡迎讚好面書專頁: